2025
三月
27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二十四集:第三世纪教会扩展的情形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24集:第三世纪教会扩展的情形
听众朋友您好,我是陈婷,非常欢迎您再度打开收音机,收听朝圣之徒这个向您介绍天主教历史的节目。在上星期我们所介绍的是公元第三世纪,罗马帝国在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宗教各方面的概略情形,接下来是圣教会在第三世纪扩展的概况。
罗马帝国日趋衰败了,而天主教的地位呢,则是一天比一天巩固,那个时候,圣教会呢,已经脱离了过去那种秘密活动的阶段,公开的展开宣传,在帝国的各个领域发展着,它探用了稳扎稳打的战略,一方面进行巩固已得的胜利,一方面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前迈进。圣教会在第三世纪的活动范围,已经扩展到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,传教人员循著公路 、河道出发,在任何偏远地区都有他们的踪迹。
近东,尤其是已被希腊文化所同化后的近东,仍然是十字架的主要据点,像小亚细亚、希腊沿海各地、马其顿、以及亚历山大大帝以及他的继任者在埃及所管辖的区域,在沿海的城市包括叙利亚的泰尔和贝鲁特,教务都很发达。在叙利亚北部,安提约基亚仍然是基督徒的中心。公元200年左右,东汉献帝的建安年间,奥斯罗恩的国王阿布加九世领洗入教,奥斯罗恩的首都以得撒,成了传扬福音的中心。前往亚美尼亚和伊朗等国的传教者就是从以得撒出发的。在第三世纪,福音光照了整个小亚细亚。亚历山大的得尼曾这样说:“俾斯尼亚,成了教友最多的地区,在卡巴多西亚、在本都,十字架稳固的树立起来了。”这些地方都在现在的土耳其境内。
现在的希腊半岛上,教会的发展在最初的两个世纪时突飞猛进,而到了第三世纪,教会似乎发展得较为缓慢,基督徒在这个时期却在多瑙河流域的南斯拉夫、罗马尼亚,都有圣人及殉道者被载入教会的历史中。在意大利,圣教会不断地而且迅速地发展著,这一点可以由义大利主教区的数目获得证明。公元190年,是东汉献帝初年,义大利的全境,从阿尔卑斯山到西西里岛,只有罗马、米兰、拉温那三个主教区,到了公元251年,也就是两国分立时,在“高尔内略”教宗的主持下,意大利已有60位主教在罗马举行教务会议,罗马的信徒人数一天一天的增加,为了适应教务的需要,罗马附近的奥斯提阿,亚尔巴诺,底部尔不久都设了主教,第三世纪末,西晋惠帝时,那不勒斯也设置了主教。
在高卢,教务的活动状况也是相当惊人,刚开始的时候,福音的宣传,只限於隆河盆地一带,不久以后,就普及到全国各地。公元177年里昂的主教保丹,以及女奴白朗蒂诺等五十多名基督徒在教难中牺牲以后,继任的主教圣依肋内全力发展教务,里昂北部的许多城市和村庄都接受了福音的真光。根据圣额我略的记载,公元250年左右,有七位主教来到高卢,第三世纪的高卢划分为12个教区,在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,都可以见十字架,在西班牙共有35位主教,在非洲共有90位,更令人惊奇的是,基督圣教,超越了罗马帝国的境界,在美索不达米亚、波斯等地也发现了传教士的踪迹;印度和爱底屋比亚附近,都有传教士经过;非洲高原的诺米德人、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大不列颠人、甚至日尔曼人和哥德人,都有人听到了福音的真道,有些时候,这些种子并没有当下立刻开花结果,但已经扎下了坚固的根子。
我们不仅从地域方面谈到圣教会的发展,也愿意同时来看它深入的程度。这种扩展的程度,虽然不是一致的,但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。首先接受福音光照的以城市人居多数,乡村的居民,不久之后也纷纷加入,若以阶级成分来看的话,当然,基督徒绝大多是平民,塞尔斯就曾经用这两句话讽刺基督徒:“粗鲁、愚笨没有才能的人,都来加入基督徒的队伍吧!”然而,基督下本身绝不以出身贫贱认为是可耻的事。戴尔都良却以这样的口气写过文章:“我这篇文章是写给你们这些朴实的基督徒看的。”奥利振也承认大部份的基督徒是工人、纺织工人、制毛布的工人、鞋匠之类的人。而对上层阶级传扬福音的工作,圣教会从一开始,就一直没有中断过,在罗马社会的上层贵族阶级当中,包括皇帝周围的贵族在内,教友的数目越来越多。塞弗禄皇帝的家中,有不少的教友,例如塞弗禄皇帝的御医、皇子们的老师、太傅都是基督徒,他的亲族当中也有许多基督徒,到了腓力当皇帝时,罗马的总督埃密利安便是基督徒,我们可以说,信仰基督的人,并不只以平民为限,基督徒当中,也有富人、官吏、律师、资产阶级、元老院的元老。这些上层社会的基督徒,绝不沾染罗马上层社会的腐败风气,他们的生活都很严肃,修德行善,并且也和出身平民的基督徒保持著密切的连系。
总而言之,圣教会的因素,在社会各阶层发生了强烈的酵母作用,从博学的学者起,直到目不识丁的佣工,每个人都在自己环境中发出光辉,至于信友们的人数有多少呢?当时并没有正式的统计,不过,根据一些遗留下来的文献,我们大约可以知道,在第三世纪的中期,罗马的教友人数应该在四万到五万人之间,在迦太基和亚历山大城,教友的人数大概和罗马相等,在小亚细亚,教友的人数就比较的多了,有些地方占了当地人口的半数,甚至全村都是教友。戴尔都良曾经这样描述说:“假如我们要采取报复行动的话,我们会缺少人吗?你们这些外教人所有的城市、岛屿、堡垒、自治市、村镇、乡村、元老院、议会都有我们基督徒存在,只有你们的神庙里,找不到基督徒的踪迹。”这几句话,听起来虽不免带著夸大的成份,但是由此也可以证明,无论在人数上、在社会上、在政治上,圣教会已经是一个不能轻视的力量了。
圣教会在第三世纪,固然有辉煌的成就,但是他遭遇的困难,也绝不容我们忽视,也只有靠著超性智慧的领导,伯多禄的渔船才能战胜困难,破浪前进。教会遭遇的困难原因很多,有的是属于教义道理方面的、有的是管理政策方面的、有的,则又属于心理方面的。规模比较小的团体,比较容易管理,教务越发达,教友人数越多,管理上也就越不容易了,磨擦和冲突,事实上势所难免。公元第三世纪的冲突和磨擦可分为两方面,第一方面是,在大众的信仰和学者的神学之间产生了不协调的现象,一部份信友认为,只要爱天主就够了,他们所信的道理是很简单的,另有一部份信友希望对教义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,希望能获得高深理论上的满足,第二方面,教会中有了地区分裂的威胁,例如在非洲的一些地区的教会,对罗马的最高统治权,发生过反抗的现象,此外拉丁文学、叙利亚文学、埃及文学的发展,渐渐的代替了希腊式礼仪的领导地位。
关于伦理原则上适用的尺度,也发生了争执,一部份人是极端派主张一切从严,另一部份是温和派,拥护较为宽大的政策,这两派的人相互敌对,有时候竟然酿成不幸的悲剧。那时候最容易引起两派人争执的问题是,教难时期背教的人,他们的罪能否赦免?经过了相当时期的补赎,他们能否恢复教籍?异端份子归正了圣教会,那么他以前所受的洗礼是否有效呢?应不应该再给他重新付洗呢?而第二世纪的种种异端思想继续的骚扰著,它们的残余毒素还没有肃清,新的异端又在各地涌现,它们的姿态竟是不肯公然的挂起端的标记,表面上算是教会的正统份子,在暗中呢?随便的、任意的窜改教义和道理,最被曲解的是天主圣三的道理。有的否认耶稣基督是实有的,有的又妄称天主只有一个位,没有三个位,有的,则否认耶稣的天主性。
随著教务的发展,教友的成分比以前来得复杂,良莠不齐,一部份教友犯罪作恶,玷辱了教会,这是第三世纪教会的黑暗面。教会在本质上固然是神圣的,它的组成份子究竟是凡人,因此不可能完全不受罗马社会腐化因素的影响。教会虽然有少部份的败类,但绝大多数都是模范教友。第二世纪的圣教会,和以前第二世纪的教会同样的纯正、虔诚,教友们唯一的目的,是和唯一可爱的天主结合,这种爱推动了像格肋孟、奥利振、希坡利特这些博学的学者们,更深刻地研究有关天主的一切,这种爱也表现在普通教徒的生活中,信友们对福音的每一个细节,都不厌其详的逐字、逐句的推敲,借以满足好奇心。另外,第三世纪最为重要的见证,是信友们血的见证,我们必须指出,第三世纪的教会,虽有某些因著人性而来的缺憾,但也无比英勇地抵抗迫害,圣教会献出了无数子女的头颅,为真理作了见证。
在整个第三世纪,迫害一直威胁著基督徒,这一百年的迫害比起第一、第二世纪来,显得更为凶暴、更为残酷,当罗马刽子手休息的候,基督的活力就消为松懈,但是,教难再度爆发,人们面临抉择,必须表明态度的时候呢!信友们又毫不犹豫地,宁愿牺牲性命而不肯背弃信仰。殉教是观察教会的一面镜子,一切分裂、一切争执,到了信仰受到考验的时候,就云消雾散了,对立的双方,尽管在教义上、在教会纪律管理的问题上,激烈争辩,但到了紧要的殉教关头时,便相互和解了。希波利特曾经反对过三位教宗,但在他致命之前向教宗蓬西安表示服从,他们两人的尸体,同时由撒丁岛运回,一起受到对殉道者的敬礼;奥利振老年时,在巴勒斯坦为了信仰受到剧烈的磨难,在那段时间,他曾写信给亚历山大的得尼主教,讨论殉教的问题,从书信的字里行间,可以看出,到了死亡的关头,亚历山大和耶路撒冷两地的教会人士,都能和衷共济。圣奥斯定说:“假如在这个多产的葡萄藤上,应该砍去无用的枝条,圣父已经负责做了,祂用圣子的死亡涤清了一切。”他的这两句不朽的名言,正适用于当时的整个圣教会。
亲爱的听众朋友,今天我们朝圣之途节目因为时间的关系,就暂时为您播送到这儿了,在下个星期同一个节目时间,我将要把第三世纪圣教会历史上,最为凶暴残酷的教难形成的原因,以及殉道者的英勇事迹再说给各位听,下星期我们在空中再会,陈婷祝福您平安愉快,愿天主的慈颜光照您,再会。
